[閱後心得]悲欣交集-憂喜並存對於我們的意義?

by 龍冥

「男兒有淚不輕談」、「不要哭,哭是軟弱的表現」、「不用太難過啦,這些都是小事」,上述這些話,你是否有聽過身邊的人說過?甚至從小,父母和師長們都是教導我們要堅強、正向才是對的,彷彿人生中,不能存在悲傷的事物。

當你點開FB、IG等社交軟體,有多少比例的文章和分享,都是開心的照片、影片,人都會把正向的那面放在社交軟體上,但幾乎沒有人告訴過我們,當遇到人生中重大的悲傷時,我們該怎麼辦,甚至在學校中,要展現出「不費力的完美」,才是人生勝利組的感覺,像是明明就花了大量的時間準備考試的人,當考得很好時,卻都要跟身邊的同學說,我都沒花時間讀啦。

在書裡提到「不費力的完美」是當代世界文化的產物,我們都被這個文化壓迫,特別是如今資訊爆炸的年代,社群的分享比以往更容易分享,我們不再是看到身邊的人很優秀,而是看到全世界有名的人很優秀,當看到這些優秀的結果彷彿輕易得到,但真實的世界,一定會有失敗與悲傷的時候,到底能怎麼辦?

人生不可能遠永都是美好的,但痛苦與悲傷必定會在我們的人生中出現,但悲傷到底能帶給我們什麼?

書中提到,老年人的智慧並非來自歲月的經歷,而是源自於對生命短暫即無常的強烈意識。因為深切感受到自己時日無多,體會到「即使我知道人生短暫無常」的這份無奈和沉重,才讓他們擁有這麼多美好的特質。老年人比較快樂的真正原因,是因為他們常處在「憂喜並存的心理狀態」,這種心境就是「悲欣交集」的核心特質,這是人類最複雜的感受,也就是這種心境賦予了人生重大意義。

你是否有經歷過「憂喜並存的心理狀態」?當我陪伴著爺爺奶奶時,時不時會試想一下當自己即將面臨臨終之際,身體不斷的失能,對自己只有不斷的無力,放更宏觀來看,不論我做甚麼,都是這洪流時光中的滄海一粟,想到這地方時,眼淚不經掉落,總覺得自己或許在臨終之時,可以給身邊的人好的改變,但也不捨得離開,那是一種令我頭皮發麻,內心感動的時刻,在這之時,那些曾經讓我痛苦、煩惱的事物,似乎也那麼的不值一提了,我只願我身邊那些至親之人,不會因為我的離開,而感到過度悲傷,而是希望你們都能從我身上帶走些什麼就好,這樣的我,似乎就人生圓滿了呢(燦笑),也願你們能夠走往你們想走的路了。(寫到這邊時,就有點莫名的想哭了…)

本書作者從個人生命中的悲傷與渴望開始寫起,轉到社會現象中的「否定悲傷的正向思考」、「輸家與贏家」的思維,最後提到「永生、短暫與悲傷」。書中提及到許多我們當代社會共有的現象,以及不斷地告訴我們,要擁抱自己的悲傷,從悲傷中,取得轉變的契機;從悲傷中,轉換成無限的可能性;從悲傷中,活出自己的價值,但首先,我們要先承認只要是人,都一定會悲傷,悲傷並不可恥,悲傷是人之常情,但當悲傷到來之時,先好好擁抱內心正在哭泣的自己吧。

上述講到的東西,大概只提到這本書的幾個重點,還有更多精彩的內容寫在書中,非常推薦找這本書來看「悲欣交集」這本書!

Related Posts

Copyright © 2024 龍冥 | 本站採用 reCAPTCHA保護機制 隱私權&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