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會是如何影響你我的?

by 龍冥
社會學

你覺得甚麼是社會學?為甚麼會需要特別把「社會」這個名詞列為一個學科?
用一句話來說:從我們視野看出去、感受到的世界,都是我們的主觀認知,主觀世界;那社會學就是站在上帝視角般,「宏觀」的觀看整個世界,站在歷史洪流上,看整個人類世界的演變,目的是為了看我們每個不同人的個體,今天怎麼會對這件事情有這樣的看法,例如在台灣提到「藍綠」時,大多數的人就會聯想到國民黨與民進黨,但你是否有想過,是什麼影響到你有這個聯想呢?社會用什麼力量,讓你我身邊的台灣人,大多數提到藍綠就會想到政黨,有些人聽到這個名詞的時候是覺得台灣充滿希望,但有些人聽到這個名詞的時候,直覺卻是覺得台灣充滿絕望,是甚麼原因,讓社會能夠影響我們對於同件事情,有完全不一樣的看法,這就是「社會學」在研究的事情。

這本社會學與台灣社會主要在講述從台灣的角度,使用社會學的專業,深入淺出的探討台灣社會的各種現象,這本書比較偏向科普向的書籍,會淺顯易懂的解釋到很多社會學的專業名詞,將社會學這門學科由深入淺的講述,並道出許多台灣比較常見的社會現象來講述,像是我對於其中提到的文化、家庭、教育、城鄉關係、宗教等議題都深感興趣。

其中裡面提到文化,裡面提及到意識形態與集體記憶,書中提到:「意識形態指涉的是一套持續存在,並為階級、政黨、國家或特定群體所支持的思想體系。意識形態通常為系或反映這些團體與權力體系的利益,使其獲得正當性。」白話文來說,就是我們常聽到的「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所撰寫的」,相信你一定聽過成王敗寇這句話吧,當今天革命者成功時,這段歷史便會說他是王,但是當革命者失敗或失利時,大家便會說他是反賊、惡人,因此對於一件事情的是非對錯,其實都會有集體記憶的影響在,書中提到了一個很好的反思議題:「意識型態的存在和集體記憶的建構,都和歷史的書寫緊密牽連,我們有無可能寫出沒有意識形態和權力介入的歷史?我們應該怎麼看待歷史的書寫?」

舉個我們常見的現象,相信你我求學階段時一定都會學過歷史,但我們所學的歷史與中國大陸所學的歷史,其實有極大的差異,像是我們學到的歷史事件中都會提到64天安門,感覺是件政府做錯的事情,但在中共政府下所撰寫的歷史教育中,這段歷史便直接消失、不存在,或是輕描淡寫地寫過,這便是意識形態的影響。

對於上面的反思議題,我覺得只要是身為人,便不可能在撰寫歷史時完全沒有意識形態的介入,因為我們是凡人,並非聖人,不論是甚麼事件,我們都一定會有自己的看法與感受,只有「盡可能」的撰寫客觀歷史,也因此現代許多撰寫歷史研究的學者,通常都會需要彼此交流,或是共同編撰,以達到「客觀」紀錄歷史,但不管再怎麼客觀,總會有疏漏,或是主觀的成分在,因此對於你我在看歷史的紀錄時,我們可以抱持著客觀包容地看待每份歷史,並感覺自己現在對於看到的歷史有甚麼感覺?看到這段歷史時是否有喜怒哀樂?若有的話,也可以詢問自己為何有這樣的感覺,透過自我覺察情緒,找到自己對於這段歷史記載的感覺,往更深的去了解自己對於這段歷史的看法,自我的想法,並且去從中找尋是否有自己可以借鏡的地方,「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。」這是古人流傳至今的一句話,對於現代來說,歷史洪流如同鏡子一般,可以讓我們有機會去反思,整個曾經是當時的社會歷史、文化、意識形態,對當時的社會是這樣的影響,納自己身上是否也有類似的盲點,可以去修正?

對於我來說,這本書是啟發我對於許多新聞報導,能多一個從宏觀看這個新聞的角度,像是看到近年來的COVID-19,我們可以觀察台灣政府對於COVID-19的措施、民眾的反應、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等,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想法,因為在台灣曾經有過SARS的洗禮,因此在COVD-19剛發生時的應對,台灣比世界各國都還要快速地採取措施,這便是從台灣社會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中,有過這段集體記憶,因此台灣才會跟別的國家有不同的反應跟成效出現。

若是你對於想要有不同觀點,嘗試從宏觀的角度看每件事情的話,我很推薦可以看看這本社會學與台灣社會。

image

Related Posts

Leave a Comment

Copyright © 2024 龍冥 | 本站採用 reCAPTCHA保護機制 隱私權&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