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應該聽過「終身學習」這個概念,進入職場後,企業為了有動能持續成長與前進,都會針對學習有相對應的規定,但如果規定設計成「KPI」,像是一年要完成幾小時的課程,並指派要求「所有人」一同上課時,好像…就開始讓人想睡覺了。同一時間也在擔心,負責的工作都在趕進度了,怎麼還「被要求」出席,沒有辦法把時間留給真正重要的項目。
我的「被動」培訓體驗
我個人經驗上,當我被「要求」上那些和工作內容無關或更進階的培訓課程時,即使台上講師滔滔不絕地用心講解,我在怎麼努力想要「聽懂」,都只會開始打瞌睡,同時間也在思考:「我學習這些,能幫助我工作嗎…?」,好像…並沒有用處…,為何我現在坐在這邊,因為規定「要求」我將現在的時間,出席在這場教育訓練中。
當我自己第一次當講師,從設計課程內容到上台講課時,發現到台下的學員,有以下兩類:
- 有興趣者:上課內容與他的工作有關,會做筆記、積極提問
- 沒興趣者:聽不懂、覺得浪費時間,滑手機或打瞌睡
想當然,這門課下面的學員絕大多數都是沒興趣的人,也和我之前一樣,被要求來上課,所以大多數人都跟不上或放空,讓我開始反思:大公司為何設計「硬性 KPI + 強制規定」的教育訓練體制,本意上應該是要員工「學習」,卻反倒讓人喪失學習意願?
規定與執行層面的落差
從體制的設計,到實際的執行層面中,結合自身經驗,感覺有以下幾個點:
不清楚課程基礎
我對這門課的基礎知識不足,就來上這門課,不管在怎麼努力,都會聽不懂。
課程內容與工作內容脫節
課程中在教的技術與工具,都和實際的工作內容沾不上邊,學完無法用到工作內容上。
上課動機不足
我不清楚「學會後能帶來什麼改變」,卻乏內在動機,自然而然就對課程內容不感到興趣。
時機不對
有些課程內容是我要工作三到五年後,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,或是要到別單位後才會用到的知識與工具,當下上課就很難感受到對我的用處。
時間壓力
工作內容已經很緊湊,卻額外要來上教育訓練,更像收到另一份「聽不懂的工作」。
如何在體制中,持續保持學習動能的策略
我自己對於身處在體制中的基層,知道自己這一點小小的想法,不可能撼動存在已久的體制,只能想辦法和體制共存(或用腳投票離開),當我自己遇到這樣子的體制時,我有以下幾個幫助自己的策略:
預先安排在課程中要做的事
如果允許帶筆電或資料上課,我會先準備想做的事:讀一本能提升職能的電子書或練習一段小程式,這些資料會是比較輕鬆的項目,目的是在上課時,能夠快速切換注意力,不需要完全專注的資訊,更有效率的應用課程時間,總好過我睡著…
結合實務,善用提問時機
如果是有一點點興趣的課程主題,會列出自己遇到的 2–3 個具體問題,課堂或課後向講師請教,回去後嘗試將這些建議帶回去嘗試。
嘗試和主管溝通
如果可行,我會和主管溝通,公司為何會想要安排這門課程,以及這門課程的規定,對學員的期待為何,或許能夠讓自己更知道「課程意義」時,在上課的心態上,就不會顯得那麼被動。
寫到這邊,我給自己的反思
在寫這篇文章時,最初是因為自己開始在教育訓練中打瞌睡,這對我來說是一個警訊,我自己平常都願意自掏腰包花錢報名課程,並且也聽得很開心、有所收穫,為何在公司的「教育訓練」時,我就開始睡覺,而且內心是有複雜的情緒,多次的紀錄自己的心情後,最終產出了這篇文章。
與其說寫給你看,還不如果這篇文章是我對自己的反思,讓我反思【我能做甚麼】,而不是一昧地抱怨體制,或許被要求上課是被動的,我也不具備權限改變什麼東西,所以反過來說,我改成思考【我能做什麼】來幫助自己和工作。
希望你看完這篇文章後,也能夠有一些共鳴,找到能幫助到你自己的「方式」。